|
疫情期間漁業技術知識匯編——池塘草魚養殖技術要點一年之計在于春,漁時不等人!當前,正值春季農業生產的關鍵時節,又遇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及疫情防控的緊要時期,廣大漁民在遵從防控要求,嚴格做好生產區安全管理、人員安全防護基礎上,要搶時機、抓生產、提品質,積極投入生產。草魚可池塘養、可水庫養、可稻田魚養等,是我市主要養殖常規品種之一,現提出池塘草魚養殖技術要點,以供生產參考。 一、池塘要求 要求池塘遠離污染源,池底平坦,底質最好為壤土,底泥10~20cm、水深2m左右為宜。 春季常出現陰雨天氣,氣壓較低,水體易缺氧,精養池塘易爆發流行病,同時為消除雜魚避免飼料損耗,池塘應嚴格清野消毒。在干塘情況下(積水5~10cm)每畝用生石灰100kg化漿全池潑灑,或畝用漂白粉10kg,溫水溶解后全池潑灑,做到不留死角死面,徹底殺滅致病細菌。定期潑灑生石灰,一般每半月按每畝水面每米水深20kg施用,或用漂白粉1ml全池潑灑。 每口池塘應配備增氧機,以備及時換水與增氧。水質ph應保持在7.5~8.5之間,6~9月份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cm左右。有計劃地加水換水,每10天注入新水一次,每次注入20~30cm,到7月中旬,視實際情況進行換水,但換水量不能超過1/2。6月~8月中旬。草魚容易缺氧浮頭,晴天中午開增氧機2~3h,凌晨開機3~4h,陰天半夜開機一次,預防浮頭。 二、水質調節 受新冠肺炎疫情,今年養殖場的存塘草魚相對數量過多,而且越冬后的魚塘,水質一般呈老化狀態及出現弱酸性,因此當魚塘水溫逐漸回升并穩定在13℃~15℃以上時,對魚塘水質進行處理:將全塘換1/3新鮮水,適當降低池塘水位,以利池塘水溫快速升高;在天氣晴朗時,中午開1~2h增氧機換氣,同時可視情況使用生石灰或微生物制劑等改善魚塘水質。待后期水溫上升時,魚池要定期換水,保證魚池內的水質清潔。一般應該選擇小排小進的換水方式,每個4天就要換一次水,每次增加的水量大概在10cm左右。 三、魚種放養 草魚種應選擇體色金黃,外表無傷,活潑健壯個體。由于草魚出血、腸炎兩大病均易感染當年魚種,因此選擇1齡苗種為佳。魚種入池前,應注意體表消毒。放養前用3~5%的食鹽和1%的小蘇打混合液,侵洗魚體5~10min消毒。 放養密度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一般可以選擇與鯉魚進行套養,密度為每畝投放尾重150~200g的草魚600尾、尾重150g左右的鯉魚400尾。 四、科學投喂 飼料蛋白質含量是影響草魚養殖經濟效益的一個重要因素,實踐證明,飼料蛋白質含量在30%左右時,既能保證草魚快速生長,又可降低飼料成本,養殖效益最佳。受疫情影響飼料緊缺的養殖戶,當前可適當減少投喂量,或每周對魚類實行1~2天的饑餓管理。 池塘精養草魚所用飼料采用以配合魚飼料為主、青飼料為輔的方式,選擇優質飼料堅持“定質、定量、定時、定點”進行投喂。草魚搶食兇且貪食,一次性投喂過多易出現飼料在腸道中膨脹將魚撐死的情況。一般日投喂量為草魚體重的1.5%~1.8%,分3次投喂。常規飼料投喂為3月中旬至5月份每日2~4次,6~8月中旬每日3次,8月中旬至10月每日4次。從6月份開始,可每天投喂青飼料1次,投喂量不宜過大,以七八成為宜,嚴防過飽或過饑。 五、流行疫病防治 認真巡塘,及時掌握池魚活動與吃食狀況,掌握水質變化情況,做到“無病早防,有病早治”。 越冬后有部分草魚可能凍傷患水霉病等,可用水霉凈每畝100g全塘潑灑,用五倍子藥汁全塘潑灑;此外,草魚常見病有赤皮病、爛鰓病、腸炎病等,一般采取內服外潑相結合的治療方法,外潑主要以漂白粉、二氧化氯等消毒劑為主,連用3天;內服以“三黃粉”藥餌效果較好,每50kg魚體重用“三黃粉”(大黃50%、黃柏30%、黃芩20%,碾成碎粉后攪勻)0.3kg與面粉糊混勻后拌入飼料中投喂,連用3~5天。 六、注意事項 養好草魚,除了掌握進行養殖技術外,還要注意:一是多投喂鮮嫩草料、減少水生水草投喂。最好是投喂人工種植的黑麥草、蘇丹草、友誼苜蓿等草料,以及采集的野生長葉嫩草。不宜投喂草魚厭食的網狀脈的團葉草料。二是按魚口徑投喂不同草料。幼魚期草魚口徑小,不能投喂粗大、堅硬的草料,宜投喂莎莎草、小浮萍等,或將鮮嫩的長葉草側碎后投喂。隨著魚齡增大,口徑逐漸增大,便可過渡到投喂常規鮮嫩草料。三是投喂方法要得當。對草魚喂草,每天要定時、足量、均勻投喂,力求將草料撒開,讓魚吃飽、吃好、吃勻,以提高養殖效果。還要根據天氣、水質和魚的活動等情況,調整投喂量,適應魚對草料的需要。要嚴格禁喂存放過久和霉爛變質的草料,避免魚感染疾病。 (漢中市水產試驗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