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環水養殖這么火!如何組裝池塘循環流水養殖系統?池塘循環流水養殖系統基本原理(五) 增氧推水設備(WWU)—水體交換和池塘水體流動 IPRS技術的核心是要讓整個養殖池塘的水體保持更有效和不停的充氣與混合,并且讓這些經充分充氣的池水不斷地流經每條流水槽。要使大量水體流動,傳統方法通常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 但是,新型的增氧推水設備采用低壓力、大風量的鼓風機為一組安裝在水下限定區域的曝氣管輸氣,其運行效率非常高。因為空氣被導入曝氣管,它們能把小氣泡釋放在水體中,并與水體充分接觸。這個理念實際上就是用了一種大規模的氣提式增氧方法。 這一舉措產生的氣水混合被限制在底部的導流罩中,從而使上升的氣水團在其作用下形成很強的定向水流。這種水的運動很大,從而產生了大的水流和慣性,能夠在很短時間內能使整個池塘的水在池塘內形成環流。我們充分利用這種增氧推水設備的功能來不斷地將水體流經每條養殖流水槽和在池塘內大循環。這個作用越大,其驅動的水循環和水的混合速率就越大。 定向的水流運動也提供了一種收集大量固體廢棄物的好方法,能把由魚類產生的糞便等集中于流水槽下游的集污區(也稱滯留區QZ)。集污區在最下游部分形成(一般在流水槽下游的3m~5m處),此處作為廢棄物沉淀收集區域。 鼓風機對推水設備和曝氣混合的參數需求:(1)鼓風機必須經久耐用;(2)最小指標是170m3/h氣體輸出;(3)鼓風機的輸出功率因型號大小和曝氣管在水下的深度功率而變化;(4)一個IPRS系統需要至少3個~4個鼓風機。 推水設備的關鍵部分——曝氣管:(1)建議采用帶有Aero-tube商標和藍彩條的曝氣管;(2)該曝氣管的效率為2.25m3/m/h;(3)該操作要求適用于特定的曝氣管水下深度,最好是1m~1.25m。 IPRS系統流水槽的結構設計——固定式和浮式流水槽的描述與建造 從池塘體積與養殖產量的關系來看,商業化規模的循環流水養殖系統在設計上和大小上都須與大池塘體積相匹配。從這個方面考慮,IPRS系統的大小在設計時要能滿足流水養殖的產能需要。數個試驗結果表明,如果管理適當,這些池塘的常規產量約為25,000kg/公頃。我們發現,在設計成擁有(至少)2個流水槽的IPRS系統,能夠開展連續的多級養殖生產模式,利用IPRS養殖技術的生產成本比傳統的養殖減少30%~40%。 通常是采用一套有3個流水養殖槽的系統可使年產量達到最優化。其中的兩個主要養殖流水槽放養的魚類,使其達到最適產量,并在進行收獲的時間上至少有3個月的時間差,形成一種錯開的生產模式。而第三個流水槽主要是為前兩個主要養殖槽提供配套的魚種。第三條流水槽從大小來說,通常設計得較小一些。因此,池塘循環流水養殖系統的基本結構設計一般為3條流水槽,平均水深為2m~2.5m。 目前,池塘循環流水養殖系統通常采用不同品種或多級養殖方式,只要把不同規格的魚類放養在不同的流水槽中養殖即可。像養豬或牛那樣,為了確保養殖和飼料效率,飼養動物要分成不同的規格。池塘循環流水養殖系統在管理上也采用了這一簡單的技術。因為魚類被養殖在特定的區域,通過不斷地充氣增氧,所以能夠獲得最高的成活率和最優的攝食效率。最后,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池塘循環流水養殖技術在管理上要遵循其原理,從而保證養殖的成功率和降低生產風險。 池塘循環流水養殖系統的構件組裝 當養殖經營者采用池塘循環流水養殖技術,并要付諸實踐時,應注意以下事項:首先,對所選池塘的外形和結構進行改造,使其能夠滿足該技術和達到其效率的要求。一旦池塘改造完畢,就要考慮在池塘的哪個特定位置來建造養殖流水槽。通常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水深、電路接入、魚類或飼料的運輸、設施的管理和養殖流水槽與場內其它養殖設施位置之間的關聯等。一旦選定了地點,就要把這個選址準備好用于IPRS系統的建造。如果計劃建造一套浮動式養殖系統,那么就要制定出一套不同的設計和建造方案。由于固定式IPRS系統的設施和生產效率高,因此大多數的池塘養殖戶都會采用固定式IPRS系統。 IPRS流水槽的池壁位置要定位于池塘內。通常,最靠近塘埂的池壁要緊貼著塘埂而建,并與塘埂平行。然后其它的池壁就以此為起點依次建造。流水槽墻基會略高于土池的池底(高出10cm~12cm)。這些墻基為鋼筋混泥土,這樣能更好地支撐每一個墻體。 地基的大小依據池底土壤的類型和穩定性確定,但通常要建60cm寬、50cm深的鋼筋混凝土地基,其長度要覆蓋到整個墻體。要用鋼筋(1.5cm)來加固地基。墻體要用磚混砌成或者用混凝土澆筑成直立的墻體。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要在沿墻體每3m~4m處建一個混凝土柱子來加固墻體結構。在地基的很多處的鋼筋末端要留出來延伸進入到跑道池的池底部分,以使墻體地基與池底部分有一個硬連接。當墻體和下游的靜水區建成后,再用混凝土在流水槽底部澆筑成10cm厚的池底。 最后再用鋼筋網鋪設在池底來加固跑道養殖池的底部。流水養殖槽的池底要建成平坦、光滑的表面,并與集污區的底部在同一水平面連接起來。附錄中的圖紙提供了一些流水池插槽的結構,這些結構能做在池壁墻體上,用于安裝攔魚設施。建議流水槽的上、下游分別預留2個插槽,其深度為5cm~7cm,寬度大約在6cm~7cm。 集污區作為流水養殖槽底部的一部分由澆筑而成,且與跑道底部在相同的標高。集污區的末端建一個40cm~50cm高的矮墻(在2m以上水深的流水槽中,該墻高度可以為80cm)。流水養殖槽外周的墻體都延伸并與集污區矮墻相連。增氧推水設備在流水槽中產生水流,流經矮墻,在集污區矮墻處形成小的渦流或靜流區,這樣就可以沉淀和收集魚類固體廢棄物。另外,在流水槽墻的頂部留有凹槽,該凹槽通常深6cm~8cm、寬6cm~10cm,用于安裝直徑為6cm~7cm的輔助增氧管道。 建好的流水槽示范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