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陜西省水產技術推廣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三農”工作重要論述為指引,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及農業農村部、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工作要求,按照全省漁業漁政工作會安排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繼續認真落實《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和《鄉村振興戰略下加強水產技術推廣工作的指導意見》,以推動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保障水產品有效供給為目標,以推進漁業科技創新和服務為手段,促進漁業轉型升級、提升質量效益、保障健康安全、實現綠色發展,積極履職盡責,開拓創新,為全省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十四五”漁業現代化建設開好局、起好步提供重要支撐。結合全省漁業發展實際,現制定《陜西省2021年水產技術推廣工作要點》。
一、深入實施陜西水產綠色健康養殖“四大行動”,促進水產養殖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為水產品有效供給提供有力保障。
將實施“四大行動”作為本年度及“十四五”重點任務,在已有工作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提出2021年行動方案,遴選確定骨干基地,爭取對“四大行動”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加強宣傳交流,推進“四大行動”深入實施。
1、綠色水產養殖技術模式推進行動。開展適用先進技術模式的示范推廣,通過現場觀摩、研討培訓、技術咨詢、經驗交流等形式,組織各地交叉互動、相互學習、相互促進。遴選一批做法新穎、創新度高、成效顯著、代表性強的典型案例和技術模式。開展2-3項主推技術遴選。
2、水產養殖尾水治理推進行動。做好與綠色水產養殖技術模式對接,將養殖尾水處理技術融合到各養殖模式中,推進尾水處理共性技術的集成熟化,遴選養殖尾水處理效果好的典型模式。組織開展現場觀摩和技術交流,促進各地相互學習借鑒。
3、水產養殖用藥減量推進行動。組織開展用藥減量技術措施效果評估,優化完善技術路徑,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用藥減量技術模式。推進水產養殖規范用藥科普下鄉活動,開展水產養殖動物病原菌耐藥性監測,舉辦監測技術培訓,強化用藥減量技術指導。貫徹《關于加強水產養殖用投入品監管的通知》要求,做好水產養殖用投入品使用技術指導和科普宣傳工作。
4、現代水產種業質量提升行動。組織骨干基地開展良種良法技術集成及2021年度水產新品種試驗示范推廣。探索建立產學研推緊密結合的繁育推一體化新機制。在苗種繁育、試驗示范等方面提供技術支撐。
二、積極做好漁業科技服務,促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發揮作用。
1、推動稻漁綜合種養產業規范發展。支持企業、合作社和種養大戶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推進規模經營、標準化生產,打造稻漁品牌,形成區域優勢。開展全省稻漁綜合種養潛力分析和空間布局研究,為稻漁綜合種養高質高效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2、推動大水面生態增養殖業創新發展。支持和鼓勵陜南水源地和關中承擔城市供水任務的湖泊、水庫等大水面合理發展不投餌天然水產養殖或人放天養模式。以安康瀛湖、漢江、丹江和黃河、渭河流域為重點,發展大水面增殖、生態養殖,推動“集體經濟+農業園區+貧困戶”的大水面養殖主體培育,建成具有示范效果好、帶動作用強的大水面集體經濟模式,逐步實現大水面凈水漁業,生態環保與水產養殖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環。
3、推動休閑漁業等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深入挖掘我省漁文化內涵,將文化、養殖、旅游、餐飲等融入漁業發展全過程,以休閑漁業基地建設為依托,以增殖放流、休閑垂釣和美食等漁業活動為載體,在西安、寶雞、渭南、銅川等市周邊培育都市生態休閑漁業基地,在漢中、安康、商洛和韓城等市發展漢江、丹江和黃河文化特色休閑漁業基地,拓展漁業發展空間。
4、推動鹽堿水養殖及漁農綜合利用產業加快發展。加強鹽堿水養殖及漁農綜合利用現狀和發展潛力調查研究,提出政策建議。集成鹽堿水漁業綜合利用技術,實施沿黃河、渭河鹽堿水多元綜合養殖模式試驗示范,鹽堿水域構建并示范推廣耐鹽堿品種高效養殖、魚蝦綜合養殖、洗鹽排堿漁業綜合利用等模式,提高綜合效益,促進產業發展。
三、統籌做好現代漁業建設支撐保障“四項工作”,推進漁業生產和管理精準化,為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和服務保障。
1、做好水生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組織實施國家水生動物疫病監測計劃,開展全國水產養殖動植物病情測報,科普水生動物疾病防控知識,開展風險分析及預警,積極應對并及時處置突發疫情。開展全省水產苗種產地檢疫培訓,配合省漁業漁政局推進漁業官方獸醫隊伍建設和全省水產苗種產地檢疫制度落實,提高防疫體系能力和水平。
2、做好水生生物資源及生態環境養護工作。一是圍繞國家長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機遇,開展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科普宣傳,加強大鯢等珍稀水生生物及土著經濟魚類保護和開發利用。二是加強增殖放流規范管理,做好放流過程中水產品檢疫、標記等技術支撐工作。三是引導和推薦優質放流苗種生產企業,監督和規范放流苗種生產企業管理,確保放流苗種質量達標。積極組織實施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確保按時間節點、按要求完成年度普查任務。
3、實施水產品質量監測能力提升工程。整合全省水產技術推廣體系的疫病防控、用藥指導和產地檢疫等優勢資源,構建水產品質量監控技術體系。做好水產養殖全程質量安全監控技術示范縣(場)技術支撐,推進產地水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試點和產地準出試點,強化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技術服務。以縣級水產技術推廣機構為重點,組織開展漁藥的安全使用技術指導。開展水產品質量安全綜合評價和風險評估,提升水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4、做好推廣年報統計和信息宣傳工作。配合省漁業漁政局做好水產養殖生產統計與批發市場監測等信息的統籌和大數據分析應用,開展重點品種生產形勢評估,增強指導漁業生產和輔助決策的能力。加強信息宣傳,利用“陜西水產技術推廣網”,陜西水產養殖病害防治、陜西水產技術推廣微信群(QQ群)等載體平臺,做好宣傳和服務工作。
四、加強“三項建設”,促進能力提升,為做好新階段技術推廣工作提供基礎保障。
1、加強體系建設。適應機構改革變化,指導基層穩定水產技術推廣機構隊伍和公益性職能,發揮體系優勢,積極拓展服務領域,延長服務鏈。完善水產技術推廣體系運行和激勵機制,推進推廣機構規范化建設和運行。
2、加強人才建設。不斷更新和提升基層推廣人員的知識和技術能力。組織開展“體系能力提升年”活動,開展縣(區)推廣機構技術骨干能力提升培訓、高素質漁民培養培訓工作。繼續開展“雙師型”人才培養,遴選一批全省水產技術推廣人員實訓基地。培養攻堅克難、應急處突能力,提高調查研究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
3、加強條件建設。推動基層水產技術推廣機構設施條件、疫病防控體系和實驗室等建設。加強漁業信息化建設,發揮好“智能漁技”“魚病遠診網”等平臺作用,打造智慧數字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