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中漢臺:“稻漁綜養”助力鄉村振興近年來,以稻促漁、以漁保稻的稻漁綜合種養新模式在陜西省漢中市推廣,實現一田雙收、漁糧共贏,破解了當前農業生產成本攀升、種糧經濟效益下降的難題。記者從漢中市漢臺區獲悉,截至目前,漢臺區累計發展稻漁綜養面積已達8506余畝,畝均純收入達到4000元以上,用農業的優質高效生產方式有力助推了鄉村產業振興。 漢臺區水資源豐富,有漢江、褒河共長42公里自然漁業水域,常年種植水稻14萬畝以上,既是陜西漁業大縣,也是陜南優質水稻生產基地。近年來,漢臺區為鼓勵稻漁綜合種養,建立“全鏈條”引導政策,通過專項資金投入與獎勵政策扶持,重點發展稻蝦、稻蟹、稻魚等五種產業模式,對獲得“有機、綠色食品”認證,實現生產方式和技術創新、銷售額達到一定規模的經營主體給予不同程度的支持,調動了區內種植、養殖戶的積極性。
稻漁綜合種養場景 漢中市水產發展中心供圖 在創新性地引進并推廣綜合種養技術過程中,漢臺區建立“保姆式”技術服務機制,編制印發了相關工程標準與技術規范,專門成立了技術專班,通過邀請水產專家來漢臺指導,組織村支書、產業主體赴湖北、潛江等發達省份地區學習,舉辦不同規模、層次的培訓班,召開典型戶座談交流會,水產、農技專業技術干部包抓示范點等措施,顯著提高管理人員和種植戶的技術水平,為稻漁綜合種養獲得成功保駕護航。 針對該模式發展初期投資較大、技術要求較高的特點,漢臺區堅持規;滦徒洜I主體為重點先行先試,培育“高標準”示范主體,匯聚形成集群效應。 據了解,漢臺區鋪鎮國柱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8月,以每畝每年900元至1000元流轉128戶農民土地,發展稻魚、稻蝦等,面積已從起初20畝擴大到目前的1200畝,在2020年累計收獲水產品6.4萬斤,純收益達到128萬元。 同時,該合作社按照“保底租金+盈余分紅”的方式,引導農戶自愿用土地經營權入股,土地流轉后農戶可到合作社工作,流轉土地按折算后的入股比例享受合作社年終收益分紅,年均帶動周邊村民務工近萬人次發放務工工資60余萬元。截至目前,國柱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已帶動脫貧戶62戶,戶均增收1100元以上,達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也因此獲得“陜西省社會扶貧先進單位”“陜西省重質量創品牌示范單位”等稱號。
稻漁綜合種養場景 漢臺區推廣的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借助農業企業的規;l展,實現了標準化生產、產業化運營和社會化服務,先后成功注冊了“漢江鮮”“漢漁蝦稻米”等品牌商標。目前,全區新發展百畝以上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基地12家,發展面積已超過6500畝。據統計測算,基本實現了“千斤糧、百斤魚、萬元錢(即1000斤水稻、100斤水產品、畝均產值10000元)”的效益,畝均產值大幅高于純糧食生產。 此外,漢臺區還積極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和小散戶建立多種利益聯結機制,通過產前、產中、產后的延伸,以及產業內外的融合,形成集中連片、規模發展的格局,已成為本地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更好地實現就業、致富的目標,從而進一步推進鄉村振興。 |